同事說,這本書是她兒子推薦的。「每一個情節,會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。每一個選擇後面,又有兩個不同的選擇。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過一百種死法。」

就是這樣的推薦語,讓我開始看這本書。從沒有讀過這樣的題材,所以看這書之前,我懷抱著蠻高的期待。

沒錯!書裡面有很多種死法,有快樂平靜的死亡方式,也有非常戲劇化的死法。沒錯,這本書融合了心理測驗與小說寫法,故事結局由讀者自己選擇。如果覺得這樣的結果不滿意,隨時可以回到任何一個選擇,重新走下去。這樣的結構安排,有點像是捲軸迷宮──一開始當然是緊張刺激,不過,大致上走完路徑之後,就可以猜測接下來的選擇大概不會好到哪裡去。有耐性的讀者會不斷嘗試走新的路──是念藝術還是念科學?要嫁還是不要嫁?要去歐洲還是去加州?

但我剛好屬於沒耐性的讀者。書可能還沒看完一半,已經不想看了。個人覺得,《美麗的小錯誤》這整本書的唯一價值,在於創新的體裁,然而,也就僅此而已了。作者的確很有想像力,研發了包含:蜜蜂飛進嘴裡窒息而死、被老公抓奸後砸死、高速車禍死亡等等非常多種死法,而且在死亡之後,會描述一小段天堂遭遇,讓死亡不是最後的終點。若選擇錯過此生最愛,在天堂裡雖然感到平靜卻仍會持續追尋一個不可能回來的夢或理想。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,大概是希望讓人能慎重其事,知道每一個選擇背後有其意義和必須負擔的代價。

但最最叫人不滿的地方在於,小說作者的無情、情節的限定與太過誇張。

不管做了什麼選擇,一開始的描述(或面臨的情境)是一樣的。憑什麼念科學的,一定覺得枯燥乏味呢?念藝術的一定是放蕩淫亂?若覺得念科學太過枯燥,不想繼續學業,竟然只剩下瞎混找不到正當工作這樣的下場。既然小說題材選擇了跟心理測驗結合,就必定會面臨這樣的衝突:小說主角做了選擇以後,面臨到的人生與讀者本身的特質大相逕庭,在這種巨大差異化底下,每一個人生的片段就顯得太過輕描淡寫──對情感不夠執著、遇到真愛的場景讓人覺得莫名其妙、對各種即將面臨的轉變顯得太過輕率。簡而言之,就是兩個字:隔閡。讀者很難設身處地的投入情境裡。因為每一個人生選擇和接下來遇到的描述,都太片面了。

如果作者希望讀者參與每一個選擇,怎麼能夠如此「無情」?我只能說,這是作者第一本小說,文字功力太差。不能讓人全情投入且真正為主角人生感到惋惜,即使知道了這麼多種人生可能性,那又如何呢?我們只不過像是看了一場混亂的電影,一丁點的感動或者收穫都沒有。作為一本創新體裁的小說作者,他是成功的。但作為一本能夠讓人感受到「感情」、人生荒謬的作者,《美麗的小錯誤》是失敗的。

我正好同時讀陳雪《她睡著時他最愛她》,截然不同的小說,帶給人的感受也不同。同樣都是抓出片段描述,陳雪對於「氣氛」的掌握,就顯得高明許多。每一個故事讀完,會讓人停下來想一想,那奇妙的滋味。也許角色遭遇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(例如同性戀爭吵分手的場景),但,讀者就是能夠感受到主角的心慌、無奈、偏執等情緒。

讓讀者感同身受或者投入故事主角的人生,不就是作為一個小說家最基本的功夫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ackd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